战斗

当剑拔弩张,遭遇转向暴力。

每轮战斗流程

  1. 宣告:须宣布施放法术、使用仙灵符文、撤离近战的意图。
  2. 先攻:每方各投骰 1d6 以决定何方先行动。最高先行动。
  3. 胜出方行动:胜出方战斗员的行动按下述顺序处理:
    • a. 移动:施法时,战斗员不得移动。
    • b. 投射攻击:发射或投掷攻击。
    • c. 魔法:法术、符文、妖法、魔法物品、驱散亡灵。
    • d. 近战攻击:以及其他行动。
  4. 其余方行动:每方重复步骤 3a 至 3d,按先攻顺序(从高至低)。
  5. 士气:若适用,裁判进行一次怪物或 NPC 的士气检定。

多方

战斗遭遇中通常有两方——一方是 PC 冒险团队,另一方是 NPC 或怪物团体。在多方独立团体相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止两方。

陷入近战

若两名战斗员的位置在 5’ 内,且其中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进行了近战攻击,则视为陷入近战。

时间

战斗期间,游戏时间按轮(约 10 秒)记录。见时间与移动,p146

每轮行动

战斗员每轮可移动并执行一个动作。希望施放法术或使用仙灵符文的人物不得在同轮内移动。

常见行动

下述行动算作战斗员的轮内行动。对于其他行动,裁判须判断在一轮时间内是否可行。

  • 进行一次攻击。
  • 施放一道法术,使用一道符文,或使用一道妖法。
  • 饮用一瓶药剂。
  • 激活一件魔法物品。

裁判可允许战斗员在本轮主要行动之外执行瞬间行动(譬如喊几个词、丢下所持物)。

宣告

某些行动须在先攻投骰之前宣告,因其会为先攻落败的一方带来后果。宣告适用于所有战斗员,无论是由玩家还是裁判控制。

法术与符文:须宣布在本轮施放法术或使用仙灵符文的意图。若施法者先攻落败并遭受伤害,法术或符文就会中断。

撤离近战: 须宣布本轮逃离近战的意图。先攻获胜的对手在攻击逃跑者时获得额外奖励。

其他行动:无需宣告。

先攻

先攻决定每轮哪方先行动。

先攻投骰:每方投骰 1d6。一位玩家为整个冒险团队投骰,而裁判为其余方投骰。

骰值高方获胜:骰值最高的一方先行动,借着其余各方按先攻从高到低顺序行动。

平手:既可让双方重新投骰,也可同时解决双方行动。

等待:一方可选择自愿放弃先攻,静观另一方行动而反应。

移动

近战中移动

战斗员每轮至多可移动一半于自身速度的英尺距离。

逃离近战:希望以超出半速移动的战斗员须转身逃离近战,放弃本轮攻击。在本轮中,处于撤退者近战中的对手会获得 +2 攻击奖励,并忽略其盾牌的 AC 奖励。

近战外移动

战斗员每轮至多可移动自身速度的英尺距离。

逃离遭遇:近战外的战斗员可逃离战斗遭遇,开始奔跑移动(3 倍速度的英尺距离——见时间与移动,p146),并使用回避规则(p165)。

攻击

当对手在 5’ 内时,可进行近战攻击。当对手在 5’ 外时,可进行投射攻击。进行攻击投骰详见攻击投骰,p145

攻击调整值

近战:力量调整值(也应用于伤害)。

投射:敏捷调整值(不应用于伤害)。

后方攻击:无视盾牌 AC 奖励。

投射射程:短距:+1 攻击,中距:无调整值,长距:-1 攻击。超出长距:无法攻击。

投射掩体:若目标躲在部分掩体后,裁判可使其攻击投骰遭受 -1 至 -4 的惩罚。譬如,小桌子可能造成 -1 惩罚,密林可能造成 -4 惩罚。躲在完全掩体后的目标无法被命中。

间距

裁判要裁定可攻击单名战斗员的对手数量,应考虑该战斗员体型及其周围可用空间。

宽 10’ 走廊:可供至多 2–3 名角色并肩作战。

魔法

法术、仙灵妖法、仙灵符文、魔法物品和驱散亡灵均在这一先攻阶段生效。

限制

视觉线:除非另有注明,否则指定目标(特定怪物、角色或影响区域)须对角色可见。

移动:施放法术或使用仙灵符文的角色不得在同轮内移动。

打断魔法和符文

若施放法术或使用符文的角色在其先攻之前遭受成功攻击或豁免投骰失败,则该法术或符文会被打断并失效。法术从施法者记忆中移除,如同施放了一样。符文视为已使用。

士气

若战斗对其不利,战斗员可能会决定撤退、逃离或投降。玩家总是自行为角色考虑,但裁判可投骰决定怪物或 NPC 是否士气溃败。

士气检定:投骰 2d6。若结果超出战斗员的士气,其就会士气溃败,并在下轮尝试投降或逃离。否则其会继续战斗。

每方一次检定 :通常对一方所有成员进行单次士气检定,而非对个体挨个检定。

何时检定士气:一方迎来首次战斗员死亡,以及一方半数死亡或落败时。对于单独遭遇的生物,在其首次受伤或生命值减少至 ¼ 或以下时,都应进行士气检定。

两次成功:若一名战斗员在一次遭遇战中两次士气检定成功,就会战斗至死,而无需再次检定。

士气 12:士气 12 的战斗员会战斗至死,从不进行士气检定。

情景调整值:裁判可对战斗员士气应用调整值(从 -2 至 +2)。